许姓叶氏特指发源于福建政和梧桐(今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由许姓改为叶姓的一个叶氏族支。其先祖许文郁(又一说许延一)由河南迁入福建后改姓叶,后裔至今40余代,主要分布在闽北的政和、建瓯和闽东的寿宁、屏南、周宁、福安、霞浦等地,人口3万余人。 许姓叶,南平一带普遍持随母姓叶一说,而宁德有随母姓叶(也作“顶母姓叶”)说、受姓说、“凭虚飞叶”说三种不同的版本。 顶母姓叶说 清同治十三年(1874)许左瀛修编的政和县《漈头叶氏族谱》(以下简称“政和漈头谱”)载---- “传至荆华,任常州刺史,因宦途,爰徙东京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传至成公,事唐文宗,授殿前中丞,金紫光禄大夫,赠鸿胪少卿,加封怀远侯、莒国公。生二子,长德猷,字延一,授金紫光禄大夫;幼德勋,字延二,授银青光禄大夫。二公事宣宗,兼库钞官,遭谗害,奏谪贬闽南,因而弃官隐姓,埋名改号。长官延二公,卜居梧桐,生九子,散处闽浙之域,不可胜纪;而延一公顶母叶氏,生子国正,卜居漈头。” 该谱《许叶分姓志》又载---- “当夫许公兄弟同到黄紫江,议曰:‘吾闻上古隐者,多更名易姓,设若朝廷复召,无由觅也。’二公争顶母姓,焚祝告天。母曰:‘尔等勿争,吾将树叶为卜,掷之空中,凭风吹落谁身,即顶吾姓。’叶落延一公身,即以叶为姓也,号叶长官。” 谱中明确记载了为何改姓及改姓过程。在当时特定情况下,从母姓叶,有其现实考虑,可信度较高。 “随母姓叶”添上“梧桐树下分许叶”这一出,虽然读起来生动、逼真,但是否符合当时的宗法制度呢? 我国的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唐朝作为封建王朝,自然深受这一制度的影响。那么,在这种现实影响下,会允许长子改姓吗?不免让人生疑。 持“随母姓叶说”的,还有乾隆二年(1737)修编的屏南《东峰叶氏族谱》(以下简称“屏南东峰谱”)、乾隆三十二年(1767)叶世珍主修的周宁《际会叶氏族谱》(以下简称“周宁际会谱”)。 两谱均载:许成妻叶氏,生二子:长子文绢,号德猷,行延二,银青光禄大夫,绍父姓许;次子文郁,讳德勋,行延三,金紫光禄大夫,从母姓叶。 与“政和漈头谱”不同,这两谱所载“随母姓叶说”的是次子文郁。 从宗法制度来说,这一说法较符合常理。 受姓说 清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武济叶氏宗谱》(以下简称“寿宁武济谱”)记,“叶氏受姓始祖文郁公……”,此句表明文郁系“受姓”叶氏。 茗坑清光绪己亥(1899)《叶氏宗谱》(以下简称“寿宁茗坑谱”),有“叶氏受姓起源系图”;该图文字使用“受姓”一说。 受姓,指皇帝对有功臣民赐姓。如娄敬因向汉高祖建议都长安有功,被赐姓刘。《新唐书·高俭传赞》:“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 文郁公因何有公而旌?为何受姓叶?“寿宁武济谱”和“寿宁茗坑谱”都只字未提,无从知晓。 “寿宁武济谱”对文郁公之父秦公作了介绍。秦公夫人郑氏,封莒国夫人;秦公的父亲成公,妣丁氏。文郁公的母亲姓郑,不姓叶。谱中所记,看不出“随母姓叶”之说。 “寿宁茗坑谱”在介绍文郁公时,明确记载“母命而姓叶”。这明白说明得姓非赐,而是“母命难违”。为何是“母命”而非“随母姓叶”?没见记载。 “寿宁茗坑谱”竟有“受姓”、“母命”两说并存,让人更是不解。 那么,这“受姓”说,是否只是溢美之词,而非“赐姓”呢?还有待方家、族贤进一步考证。 “凭虚飞叶”说 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叶辉华(寿宁北浦人)修的下屏峰《叶氏族谱》(以下简称“寿宁下屏峰谱”),记载了叶有挺于清康熙辛亥(1671)所撰的《叶氏源流》---- 下屏峰叶氏,其来旧矣。姓不以赐得,不以望称,而得之凭虚飞叶,以创而谑,其源益奇。 叶国弼之父,讳令环,许姓也,为唐名卿,光禄大夫。因韩文公上佛骨表,环亦具表廷诤,谪贬楚州山阳县令。遂弃官南渡,携妻梁氏、周氏,并子八人,乘舟济江。忽而狂风暴至,舟将覆没。环急呼天,祷祝曰:“某以进表,获罪诸佛。今若能解此厄,生还即是诸佛之灵,我必创建庙宇,崇祀佛像以报。”随祝风静,凭空忽一叶入舟,咸相诧异,旋感曰:“遇危而安,叶从天授,宁非再生子姓之佳兆乎?行当以为姓,永志不忘。”既而登岸,即以次子国弼,指叶为姓。时大唐宪宗元和己亥十四年(819)。厥初迁柳州辖下,即今建宁之东,离郡二百里,土名梧桐树下居焉。今为政和县属。是卜宅已就,即建寺名定风,以记其事。又于其左,建清平寺,于其右建凤栖寺。俱置田亩以备岁时香灯。迄今古迹俱存,有可考者。叶姓实从于此。 然自唐以来,其间迁徙福州、江西、浙江,不一其家。宋末开禧二年,又从政和徙居下屏峰,计至国弼历十有五世,凡三百五十年。叶二公出自国弼公,其开姓氏之源乎。挺(叶有挺)自建郡历南溪还,经过其里,稽其族牒,而知所由来,并为之序其实,以并于首。 叶有挺,字贞孚,号果庵,犀溪人,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是寿宁县置县后首位进士。 韩文公上佛骨表,历史上确有其事。 史载,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唐朝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官位不低,要高于当时为祥定使副使的韩愈。 韩文公上佛骨表事件的主角是韩文公,被贬的也是韩文公,按理说殃及不到官位比韩愈高的许令环啊,且有关史料中也找不到此事件与许令环有关的记载。所以,虽然此说故事生动神奇,但真实性令人生疑。虽说生疑,亦无证据证其伪。 从行文于清康熙辛亥(1671)这个时间点来看,有其可信之处。 据史料所载,叶有挺于康熙九年(1670)第五次上京会试,考中进士,时年53岁。中进士后,回籍奉养母亲三年,以尽孝道。其间,“挺自建郡历南溪还,经过其里”,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此说并非孤说。“寿宁武济谱”载,文郁的母亲及祖母均不姓叶,未有“随母姓叶”说。按理说,如果这支许姓叶系随母姓叶,如此重要的改姓缘由,修谱者在修谱过程的序、凡例、源流考多篇文章中,不可能只字不提。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显然,修谱者有他的考虑。 “寿宁武济谱”中的《从许分叶族谱叙》说了叶从“受姓”而来,但未说如何受姓,记载受姓始祖为文郁公。 “寿宁武济谱”世系图中有两处记载叶姓由来:一处记载文郁公孙国弼公时,称“叶氏之派此分”;另一处记载国弼子景衡(世系待考)时,称“叶姓从此而分受姓”。 修谱者当年在修谱时是否受多说影响?是否在多方考证或缺乏有力史料考证的情况下,采取多处埋伏笔的春秋笔法? 或许,这正是修谱者的高明之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在《叙》和《世系》中不同记载,留待后人考证。如此处理,恰恰体现了修谱者负责任的态度。 始祖是文郁还是延一 闽东的寿宁、屏南、周宁、福安、霞浦以及闽北的建瓯等地族谱记载,许姓叶始祖是叶文郁。 政和漈头、上洋的族谱记载,许姓叶的始祖是叶延一。 两地族谱记载又有重叠、交叉的,比如文郁讳德勋,行延二;延一讳德猷,延二讳德勋;文绢讳德猷,行延一。 文郁和延一,是不同的两个人,还是同一个人? “寿宁武济谱”《从许分叶族谱叙》记载,“叶氏受姓始祖文郁公,官至中奉大夫,学士,任白州刺史。祖妣范氏,益国夫人。迁居常州宜安县,于天祐元年复迁建宁府许家巷立业。”该叙文由梧桐十一世孙许可久、叶得远撰写于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丙寅岁三月。 “周宁际会谱”记载,“成公,婆叶氏,次子文郁,从母命而姓叶也。今则八荒之外,六合之内,凡从许而姓叶者,由文郁公始也。” “屏南东峰谱”记载,许成妻叶氏,生二子:长子文绢,号德猷,行延二,银青光禄大夫,绍父姓许;次子文郁,讳德勋,行延三,金紫光禄大夫,从母姓叶。 “寿宁茗坑谱”记载的始祖,“文郁,任金紫光禄大夫,名德勋,行延二,从母命而姓叶,由白马源而徙梧桐,乃唐朝宝泰七年也。范氏,生五子。” “政和漈头谱”记载(前文所述),随母改姓叶的是延一,延一是漈头的许姓叶始祖。 梧桐古地(今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的民国年间所修《许氏宗谱》(以下简称“政和上洋许谱”),关于许姓叶始祖记载,与漈头同治谱一致。 建瓯一带的许姓叶族谱称,许成次子文郁随母姓叶。 霞浦一带的许姓叶族谱称,许成次子文郁,字德勋,号延三,择居政和梧桐。 从区域上来说,闽东谱及闽北建瓯谱记载,普遍认为始祖是文郁公,闽北政和谱记载是延一公。
最新评论图文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