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开拓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理论的先驱
许崇清(1888~1969.3.14),别号志澄,广州人,三次出任中大校长,曾任广东省副省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被公认为“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888年8岁丧父,家道中落1900年到湖北武昌寄养在姑丈家,进一所教会学校念书。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1911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随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回日本继续学习,从日本第七高等学校毕业后,进入日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进研究院。1917年,发表《再批判蔡子民先生在信教自由会演说之订正文并质问蔡先生》,成为第一个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中国学者。 在留学日本的15年间,许崇清最初专攻哲学,随后转向社会学,进而列教育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因为通晓德文,直接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成为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对他此后教育、政治理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崇清白己也曾经说,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时间,甚至要早于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另外,他还是第一位向国内读者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沦的学者。 1922年,应孙中山之邀回广州,出住广州市教育局长。 回国后,许崇清不单纯是反对传统的经学教育,同时也对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某些唯心主义或机械论学说加以批判,始终致力于建立以辩砌唯物主义论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新体系。任广东省教育厅长时,他以惊人的胆略和勇气,发起收回教会学校外国人管理权及禁止在学校内传教的运动,同时坚决反对陈济棠鼓吹封建道德,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拥护,成为教育界一而光辉的旗帜。 1922年9月,廖仲恺赴日本与苏联代表进行秘密会谈,约许崇清同行。同年10月24日,许崇清和廖六薇(廖仲恺的侄女)在东京结婚。 1923年,许崇清由廖仲恺介绍加入国民党,孙中山指派他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参加了改组计划草拟工作。他也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教育部分的起草人之一 1923—1927年,出任广东教育厅长 1931年, 许崇清第一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被任命为代理校长。许校长上任后,对学校的体制进行改革,实行了学院制。将文科改为文学院、法科改为法学院、理科改为理工学院、农科改为农学院、医科改为医学院。学校实行校、院、系(医学院不设系)三级管理体制。许校长还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发展,增设了三个学系,文学院增设社会学系,理工学院增设土木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两个工科学系,为后来工学院的设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东北沈阳,蒋介石不仅不抵抗,反而强令东北军退居关内,使日本帝国主义迅速侵占了整个东北。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在国立中山大学,广大同学与教职员工联合举行大会,成立“中山大学员生工友反日救国会”,出版宣传抗日刊物,同学还下乡宣传抗日,捐款慰劳抗日军民,举办救护训练班,准备到抗日前线为军民服务,还成立学生请愿团,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要求出兵抗日。这些抗日爱国行动,得到许校长的支持。1932年2月,许校长被免职。 1934年,陈济棠计划在各级学校中推行尊孔读经,重刊《孝经》,并编写一些经书教材,规定每周不少于6课时,作文命题一半要有经书内容。此举受到当时任广东教育厅长的许崇清的反对与抵制,写了《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批判其反动落后内容,得到教育界与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结果因发表《孝经新诂教本审查意见书》,反对陈济棠强制各级学校讲授《孝经》,被解除教育厅长 1937年,再次出任广东教育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大学迁到云南徵江。1940年许崇清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后,在他的支持下,将中大迁回广东,选址在坪石。此时,许崇清在学校公开讲授唯物主义哲学,介绍苏联教育,并聘请洪深、李达、王亚南等一批进步学者任教。他的做法引起了校内反动势力的不满,密告他“引用异党,危害中大”,于是,1941年,许崇情再次被免去代校长的职务。不过,他以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身份,主编了《新建设》、《教育新时代》、《阵中文汇》、《学园》等期刊,被进步人士称之为“浓黑中几盏微弱的灯火”。 1940年,第二次出任中山大学代校长,主持将中山大学迁回广东 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代理校长。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广州,19、20、21日,国立中山大学分批撤离广州,至1939年2月底,全校师生先后到达云南省的澄江县。 1940年秋天,日本帝国主义进逼越南,云南受到很大威胁,国民党政府下令将国立中山大学搬迁回广东。许校长主持完成了将学校从云南澄江迁回广东乐昌县坪石镇的艰巨任务。坪石是广东省的一个边陲小镇,根本容纳不下一所大学,学校只能分散在坪石及周边地区,办学条件艰苦。但是,许校长思想开朗,尊重人才,提倡学术研究,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当中有哲学家李达、文俗学家钟敬文、经济学家王亚南、法学家梅龚彬、戏剧家洪深等,推动了学校的政治民主、进步自由风气和学术的发展,深得师生的爱戴和拥护。但是,国民党特务分子密告许校长:“引用异党,危害中大”。他又一次被免去职务。 1948年,发表《人类底实践与教育底由来》 1949年11月,回到解放后的广州,任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随即受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指派,接管私立广州大学,并担任该校校长 1951年,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这是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主席对许崇清先生的最大信任。据说中央开始考虑中大校长人选时另有其人,但毛泽东主席没有同意。后中共华南分局推荐了许崇清先生,毛泽东主席很快同意并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中央人民政府还任命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央人事部原副部长冯乃超同志为中山大学副校长。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与各界代表及知名人士共商发展新中国的的科学文化事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大计。许校长以特邀代表的资格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始前,毛泽东主席首先环视会场一周,然后问:“都到齐了吗?”看看名单后又特别问道:“请问许崇清先生到了没有?”许校长答:“不敢当!不敢当!”在这次国务会议期间,有一天,毛泽东主席与民主党派人士一起讨论。讨论结束时毛泽东主席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走出会场,毛泽东主席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先走,郭沫若等请毛泽东主席先走。领袖与民主党派人士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动人情景,被在场的许校长拍摄了下来,使激动人心的这美好瞬间变为珍贵的历史永恒。许校长拍摄的这帧珍贵照片,为许校长的后人所珍藏。 许校长拥护中国共产党,与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团结合作,组成一个有威望的领导核心。冯乃超副校长是中山大学党组织公开后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是中大党委第一书记),他对许校长非常尊重,凡是重大事情都要登门征求许校长的意见,他还作出规定,凡是以学校名义发出的文件,必须经许校长过目。许校长也十分尊重冯乃超同志,凡是冯乃超同志批了的文件,他就签发。许多中大的老同志说起许校长和冯副校长,都交口称赞他们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合作共事的楷模。 三次出任校长、主长中山大学的近20年间,由于非常尊敬孙中山先生,对这所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大学怀有深厚感情,许崇清对办好这所大学肩负着高度责任感与决心,可谓把毕生心血几乎都奉献给了中大。他在校内,对学生爱国运动态度开明,尊重人才,大批聘用知名学者,倡导形成学术研究自由气氛,又亲自讲授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山大学开拓了进步自由的风气;对整个中山大学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延续,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许崇清既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又反对以种种借口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而拒绝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的愚昧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界全面学习苏联,他响应这一号召,但认为学习苏联应结合中国实际,主张调整教学计划,精简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尊重知识 爱护人才 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化学家徐贤恭教授有个老乡从上海来到广州,并且在徐家往了一晚,第二天那人便去了香港。原来,此人是国民党的特务,而徐贤恭教授根本不知其底细。结果,徐贤恭教授被人说他包庇国民党特务,他一气之下去了上海复旦大学。学校调查了解清楚事情真相后,冯乃超同志和许校长一起将徐贤恭教授请回中大。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大医学院调出与岭南大学医学院组成华南医学院。著名寄生虫专家陈心陶教授也到了华南医学院。但他觉得到医学院工作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便找冯乃超副校长谈心。冯副校长和许校长研究并与华南医学院领导协商后,决定在中大成立一个寄生虫研究室,陈教授每周有一天在中大工作,既发挥了陈教授的专长,又帮助中大带起一个学科点,也不影响陈教授在华南医学院的工作。为了培养人才,学校采取了有力的措施: 一是送一些教师出国培养; 二是为著名专家、学者配备助手; 三是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50年代至“文革”前,中山大学的历史、中文、英语等专业,在全国是非常有名的。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许崇清一贯重视学校科学研究工作,通过科研工作,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为了推动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校在每年校庆期间开展学术讨论会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1956年,地理系青年助教李见贤(后改名黄进,现是退休教授)发明了一把绘图尺,被高教部命名为“李见贤尺”。李老师当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在北京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推动科学研究、活跃学术,1955年3月,《中山大学学报》创刊并成立了学报编辑委员会,许校长、冯副校长分别任编委会正、副主任。由于学校的重视,学报发表的论文质量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并指名订阅。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致函中山大学:“你校出版的《中山大学学报》,我们准备从第一期开始,给毛主席订阅两份。但是已经出版的两期,在北京的书店买不到。这两期如果你校出版机构还有存底,可否售给我们两份。中山大学学报自明年第一季起,我们已在北京邮局订到。” 1952年他参加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58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民促”广州市主委、民盟广东省主委,兼两个民主党派中央常委。在统一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7年,在中山大学第三次科学讨沦会上,他作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研究报告。这篇报告以辩证唯物论观点深刻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批评了“和谐发展”和“平均发展”的论点。他认为,“教育学的出发点是变革现实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人是他自己的实践活动的成果,人是变化的对象,而教育活动是促进这个转变的时间的活动的一个形态”。这篇报告被认为代表了许崇清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战斗性和科学性的教育论著。 1963年,任广东省副省长 文化大革命中,许崇清受到冲击,几次被批斗,终于在1969年3月14日一次批斗回家途中摔倒后因心脏病发作在广州逝世。 |
资料提供/Dr KHOW许能进
资料提供:許木進
日前,饶平县博物馆收藏了刚付梓竣刊的《饶平许氏宗谱》,该谱分
资料提供/许楚龙
资料提供/许世民